近日,浙江嘉兴,年轻女孩租房2年未扔垃圾,垃圾堆满屋子,只在中间留出一个可以睡觉的“小洞”。
据租房女孩说,自己应该有2年没扔过垃圾。
房东小凤女士表示:“里面真的是太脏了,垃圾到处都是,脚都进不去。床上都是垃圾。”
随后,房东花了2000元请师傅帮忙清理。房东表示,装垃圾的还是那种很大的垃圾桶,清理了27桶。
事后,房东让女孩承担了1000元的整理费用。
在其他地市,也有类似新闻事件发生:5月5日,广东珠海,一女子房间垃圾堆成山,成群蟑螂不断往门外爬。最终房东扔出来六袋子垃圾,连床也一起扔了,然后报了警。
有部分网友指出,这是“一种病”:
其实,这种囤积大量垃圾的情况,一般可以归结为当事人的心理问题。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如今有种病症,叫做:垃圾囤积症。
囤积病或囤积症(又称:强迫性囤积症、病态性囤积症、弃置恐惧症)是一种过度性地收购或收集物件的病症,即使是不值钱、有危险性或不卫生的物品也要囤积。强迫性囤积病患者所聚集的物件会干扰或损害到患者及身边的人生活上的流动性和基本活动,包括煮食,打扫,洗澡及睡觉等。
虽然没有明确病症症状的诊断标准定义,但根据Frost&Hartl 1996年所提供的对这个心理疾病的定义为:
1、患者有收集癖好,他们需要,大量收购或无法抛弃对别人看来价值不高或没用的物件;
2、居住的环境因收集物的大量堆积以致妨碍到这些空间原本的功能,例如甚至需要用到餐桌,椅子,床,楼梯或浴盆来摆放物件,卧室或浴室用作储物室;
3、由于囤积行为而有显著的压力及干扰或妨害到正常生活的运作;
4、不愿意或无法归还借来的东西,当借送界线模糊时,有时候甚至会演变为偷窃行为或窃盗癖;
5、强迫性囤积在其最坏的例子可能会造成火灾,不卫生的环境(如老鼠,蟑螂横行),被收集物摔倒受伤,对自己和其他人健康和安全构成危险。
为什么会患上“囤积症”呢?
实际上,囤积症的心理根源是对一种物品的依恋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缺乏安全感,逐渐严重的话,就形成了心理疾病,需要治疗介入。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约有2%~3%的人受囤积症困扰,并且中老年人群更易发病。有数据显示,55岁以上的人群中,囤积症的患病率甚至超过6%,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此外,独自生活、有囤积症家族史、具有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人也容易发病。医学影像学也发现,囤积症患者的脑功能核磁扫描(fMRI)和健康人相比有差别,部分脑损伤也会导致人们出现囤积症状。
囤积症可以治疗
如同许多慢性病一样,囤积症容易复发。仅仅增加存储空间或者一次性清理垃圾,并不能彻底解决患者的囤积问题,因为物品很快又会被堆积起来。
临床上有量表可以帮助诊断囤积症,囤积症患者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常用的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CBT),即通过改变一个人思考的角度和行为的方式,来帮助他解决问题。心理咨询师会帮助囤积症患者理解是什么让他们难以扔掉东西,并共同制定合适的行动方案。此外,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可以帮助一部分患有囤积症的人。
如果我们身边遇到过这样的朋友或亲属,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同情,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东西都有一定的依恋,我们应该试着理解物品对他们的意义,同时,积极鼓励他们想办法让家里更安全,不要争论物品是该保留还是该丢弃,也不要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扔掉任何东西,以免信任被打破,问题严重时,鼓励他们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