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7年苏俄成立至今,近百年的时间里,莫斯科红场已举行了超过200次阅兵(苏联时代高达190余次)。在这频繁的阅兵背后,暗藏着苏联(俄)这个大国暗处政治斗争的密码,以及历史兴衰的线索。
斯大林时代
1927年,斯大林与托洛茨基在红场角力,托洛茨基座车被砸,斯大林大胜
苏俄首次阅兵,是在1918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一周年),仪式简单,规模也很小(只有3架飞机参加),检阅者是列宁和被视为列宁接班人的托洛茨基。1923年5月1日,是苏联首次在莫斯科红场阅兵。这一年,列宁病重,斯大林与托洛茨基之间,正由暗斗转向明斗,且斯大林已占据上风。①但因为列宁的支持,托洛茨基仍是检阅首长。
1923年5月1日,托洛茨基(检阅者前排右一)在红场阅兵
到了1927年,托洛茨基在党内斗争中被斯大林逼至墙角。这年的十月革命10周年红场阅兵,已控制在斯大林之手,托洛茨基的支持者们则试图混入官方游行队伍,趁机打出或喊出“打倒机会主义”、“执行列宁遗嘱”等旗帜与口号。但斯大林事前作了严密防范,红场遍布“志愿者”和警察,任何企图打出旗帜、举出托洛茨基画像的个人和群体,均立即遭到了粗暴的武力驱散乃至殴打。唯一成功将托洛茨基的宣传物带进红场中心的,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托洛茨基本人,则在加米涅夫等人的陪同下,乘车巡视全市。当车到达革命广场,托洛茨基想停下来对群众发表演讲时,斯大林的“志愿者”们立即涌上前来,高呼“打倒犹太佬、卖国贼托洛茨基”的口号,汽车的玻璃也被砸得粉碎。一周后,斯大林将托洛茨基公开开除出党。②
1927年,胜利者斯大林(前排低头者)在红场检阅台
1945年,朱可夫代替斯大林充任阅兵首长,随后的一年里,朱可夫频繁遭受迫害
1929年,托洛茨基被彻底驱逐出境。自此直至1953年去世,斯大林始终牢牢霸占着红场阅兵的绝对主角。唯一的例外,是在1945年6月24日的“卫国战争胜利阅兵”,斯大林把主角让给了最高副统帅朱可夫。
据朱可夫回忆,举行胜利阅兵式,是斯大林的提议,“大家都热烈支持这一想法。关于谁当阅兵首长和谁当阅兵总指挥的问题,当时没有讨论。但我们大家都认为,阅兵首长应由最高统帅担任。”然而出乎预料的是,阅兵前夕,斯大林却突然钦点了朱可夫担任阅兵首长。据朱可夫回忆:
“大约是在6月18或19日,斯大林把我叫到他的别墅中去。斯大林问我骑马的技术是否已经生疏了。我回答说:‘没有,没有生疏。’‘是这样,你将担任胜利阅兵式的阅兵首长,阅兵总指挥由罗科索夫斯基担任。’我回答说:‘谢谢给我这样的荣誉。但由你来阅兵不是更好吗?你是最高统帅,就权利和义务来说.都应由你来担任阅兵首长,’ 斯大林回答说:‘我当阅兵首长已经太老了。还是你来当吧,你年轻一些。’”③
斯大林为何推辞担任阅兵首长?俄国史学界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出现了一个技术上的困难。检阅在红场列队的军人应当骑着马。据说,斯大林甚至还试过骑马,下属给他牵过来一匹驯顺的马。但还是不成。他终究是66岁的人了,而他也没有在骑兵部队中服过役。”所以,6月24日,是朱可夫骑着白马,顶着细雨出现在了红场。而在接下来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朱可夫先是军事职务接连被贬,再被开除出中央委员会,然后住宅被搜查,财产被没收,身边的人和曾经的部下不断被捕……④
“副统帅”朱可夫骑着白马冒雨检阅部队,很快,他就将被斯大林抛弃
后斯大林时代
1957年,赫鲁晓夫利用阅兵骗朱可夫到莫斯科,将其解职;毛泽东参加观礼,深有感触
朱可夫与红场阅兵之间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斯大林去世后,朱可夫复出并于1955年出任国防部长。1957年6月,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召开“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以七比四的表决结果,要求赫鲁晓夫辞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位置;朱可夫则利用军用飞机,将散处各地的中央委员接到莫斯科,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否决了“中央主席团会议”的决定。
朱可夫虽然保住了赫鲁晓夫的地位,但他的这种能量同时也让赫鲁晓夫深感不安,必欲除之。1957年10月4日,赫鲁晓夫刻意安排朱可夫出访东欧,然后趁机策反了莫斯科军区的高级指挥官们。一切部署就绪后,10月26日,赫鲁晓夫的秘书打电话给朱可夫,请他即刻返回莫斯科,理由是11月7日“十月革命四十周年”阅兵式,需要朱可夫亲自来负责筹备。此时,距离阅兵时间仅剩10天,朱可夫深信不疑,遂被骗入莫斯科。次日,其国防部长之职即被解除。⑤受邀参加此次阅兵观礼的毛泽东,则在回国后,“建议军队拿几天时间讨论一次朱可夫所犯严重错误的问题……吸取苏联的教训”,随后,粟裕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并作了检讨。⑥
1957年,红场阅兵观礼台上的毛泽东,对朱可夫的下台深有感触
1982年,勃列日涅夫被在册权贵们“牵”上主席台,寒风中站了3个小时,3天后去世
由于实行“干部轮换制”,开罪了大批“在册权贵”,1964年,赫鲁晓夫“被退休”,勃列日涅夫上台。勃列日涅夫充分吸取前任“教训”,全面恢复高干们的“职务终身制”及相关特权,而赢得了官僚特权阶层的鼎力支持,由此开启了苏联历史上“最稳定的十八年”。
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勃列日涅夫之所以能当上总书记,是因为“他是个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很弱的人”“作为一个大人物,他是那么平庸;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是那么缺乏才气。”这种弱与平庸,截然不同于之前的斯大林和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时代,“在册权贵”们没有生命安全,也没有职务安全,一切特权均取决于斯大林个人的喜怒;在赫鲁晓夫时代,“在册权贵”们有生命安全,但没有职务安全,“干部轮换制”随时都在昭示他们手中特权的不稳固。勃列日涅夫的平庸,最合“在册权贵”们的心意。⑦
据俄罗斯学者统计,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在册权贵”,至少有50-70万人,加上其亲属,共计不少于300万人。这些人,构成了勃列日涅夫的统治基础。让勃列日涅夫在总书记的位置上做到死,是所有“在册权贵”们的共同愿望。所以,即便勃列日涅夫病重到“连简单的礼节性职责也无法完成了,已不能理解周围发生的事了”,他们也不允许他辞职,“他身边那许多腐化透顶、贪污成性的权势人物,都极力让勃列日涅夫哪怕是只作为形式上的国家元首,不时地在人前露露面。他们简直是牵着他走来走去。”⑧所以,在1982年11月7日,76岁高龄,病入膏肓神智不清的勃列日涅夫,再度被“在册权贵”们“牵着”站上了红场阅兵的主席台,并让他在寒风中站立了3个小时之长。3天后,勃列日涅夫去世了。
1982年,红场阅兵观礼台上,表情呆滞病入膏肓的勃列日涅夫(右二)
1990年十月革命节,戈尔巴乔夫要在红场阅兵,反对派要庆祝“收获土豆的劳动日”
勃列日涅夫时代,因为大搞“干部终身制”,苏联全面进入“老人治国”的状态。接替勃列日涅夫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同样病入膏肓。鉴于前任“站死”在阅兵式上,1983年11月7日,安德罗波夫缺席了红场阅兵,引发了西方观察家们对苏联内部权力斗争的各种揣测。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但苏联的颓势已难挽回。至1990年,终于爆发了“苏联十月革命节还要不要红场阅兵”的大争论。激进派们认为十月革命“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是一场悲剧”,反对戈尔巴乔夫的政客,如莫斯科市长波波夫和列宁格勒市长索布恰克,则担忧当局利用阅兵,再搞一次“1990年的十月革命”,所以发表联合声明,要求把“国庆日”变更为“准备过冬收获土豆的劳动日”。但在军方的支持下,戈尔巴乔夫仍发布总统令,决定在红场举行阅兵式。11月7日,红场之上,阅兵如期举行,主席台上的戈尔巴乔夫遭到枪击,但未击中;红场之外,反对派们组织了分庭抗礼的游行。⑨
1991年,苏联解体。红场阅兵一度中断,直到1995年才恢复。政治模式的变化,也使得红场阅兵不再像苏联时代那般,常常隐伏着险恶的政治斗争,而渐渐回归对外展示国家武力、对内增强民族自信的传统意义。
上:1990年戈尔巴乔夫在红场阅兵主席台;下左:刺客枪击后的现场;下右:刺客枪击方位复原
注释:
①关于列宁逝世前夕苏共党内的政治斗争,可参见:郑异凡,《苏联史第三卷·新经济政策的俄国》,人民出版社,2014,P166-194。②(波)多伊彻,《被解除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P403-409。③朱可夫,《第二次世界大战 朱可夫亲历记》,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P248-249。④(俄)列昂尼德·姆列钦:《历届克格勃主席的命运》,新华出版社,2001,P509-513。⑤《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东方出版社,1988,P39-40。⑥林蕴晖,《朱可夫事件与彭德怀庐山罢官》,收录于《国史札记·事件篇》,东方出版中心,2008,P226-232。⑦⑧罗·梅德韦杰夫,《勃列日涅夫的政治肖像素描》,收录于《我所了解的勃列日涅夫》,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另:所谓“在册权贵”,可追溯至斯大林时代所打造的“官职等级名录”制度。凡进入该“名录”者,即可享受相应等级的特权生活,进入“名录”的官员,构成了苏联干部群体的核心。⑨沙舟,《克里姆林宫百年内幕》,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P35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