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映的额纪录片《旋风九日》讲述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任总理期间访美遭到“刺杀”的惊险过程, 邓小平访美真的“遇刺”了吗?其实并没有“刺杀”发生,只是发生过一些疑似安全威胁的小事件。

邓小平访美真的“遇刺”了吗?

所谓“差点遭遇刺杀”,准确说是发生了一些疑似安全威胁的事件
 
近日,因相关纪录片《旋风九日》的播出,让“1979年邓小平访美期间遭遇刺杀”的“解密信息”遍地皆是,某些报道甚至绘声绘色,说什么“蹿出一个穿黑皮大衣的高个男子,他越过警戒线,一边朝讲台上的邓小平冲去,一边从衣袖中抽出一把短刀……”①噱头虽足,但考之史料,其实并没有“刺杀”发生,至多,不过是发生过一些疑似安全威胁的小事件罢了。
 
原公安部副部长凌云,曾以负责安全事务的“特别助理”的身份,随邓小平访美。据其回忆,当日发生了两件与安全事务有关的情况。一是在1月29日,卡特总统在白宫草坪举行欢迎仪式,“正当卡特总统致欢迎词的时候,离讲台左侧四五米处的记者群里突然冒出一男一女,挥舞拳头,大声呼叫。这时夹杂在记者群里的秘密特工立即上前卡住他们的脖子,把他们架了出去。卡特没有中断讲话,仪式照常进行。”
 
二是在2月2日傍晚,邓小平应邀参加活动,走出宾馆时,“我方的随卫人员在前面和两侧,后面相距数米跟进的是美方安全警卫人员凯利,我的位置又在他的后面。突然有一个人插到凯利的前面奔向邓小平,只见凯利疾步抢上前去,胳膊一挥把那人击倒,在附近的警卫人员一拥而上把人捉住了。邓小平在我方随从人员的护卫下安然出门上车走了。瞬息之间,化险为夷。事后,据美方告之,这是美国最老的恐怖组织三K党的党徒,名叫路易斯·比姆,他被拘捕后还有几个同党举着要求释放的标语牌上街‘示威’”。
 
从凌云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第一次的状况,只是持不同政见者的公开抗议,与刺杀无关。第二次的状况,虽然可疑,但并无任何武器的使用,且同党在事后公开举标语抗议,也显示其并非见不得人的地下组织。至于“奔向邓小平”的“路易斯·比姆”,极有可能就是美国著名的反政府活动者Louis Beam,此人倡导“无领袖抵抗”运动,意即:一切个人和组织均是独立作战,无需向任何一个总部或任何一位领导汇报、听取他们的指导或指令。Louis Beam活动方式的特点是:1、公开活动不进行任何非法行为,致力于通过宣传影响“独狼”(即单兵作战,无任何组织布置与配合的反政府行动者),但绝不与“独狼”发生直接的上下级联系;2、秘密小组保持低调与匿名,与公开活动完全隔离。Louis Beam“奔向邓小平”,究竟是想刺杀邓,还是想借助这一万众瞩目的舞台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恐怕后者的可能性要大得多。②
 
邓小平访美真的“遇刺”了吗?
路易斯·比姆公开宣传其政治见解,此人一般被定义为“新纳粹激进主义分子”(穿白色西装者)
 
邓小平此行的最重要目的,是为稍后的中越之战,做外交布局
 
更重要的是,对“邓小平遇刺”这一噱头的过度“解密”,反而湮没了1979年邓小平访美背后真正的政治涵义。对邓小平此行的目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着极为精准的解读。基辛格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邓小平访美是做给别人看的,目的在于恐吓苏联。邓小平在美国为期一周的访问既是外交峰会,又是商业访问,外加巡回政治演说,还有为对越作战进行心理战。”③
 
1978年中美恢复外交关系的谈判,本身就与苏联问题关系极深。据基辛格披露,当日双方谈判,中国外交部部长黄华一再强调,“对莫斯科采取‘安抚’政策会使它‘如虎添翼’,但是联合一致对它施加压力必将奏效,因为苏联‘外强中干,欺软怕硬’。”黄华还提到了“地区霸权的问题”,提醒美国人,越南企图统治柬埔寨和老挝,建立“印度支那联邦”的野心,“背后有苏联撑腰”。邓小平则警告美国总统特使布热津斯基,美国此前对苏联的让步和依从,“从未换来过苏联的收敛”。华国锋的言辞同样直接明了:“我们对许多朋友说过战争的主要危险来自苏联。那我们该怎么办呢?首先要作好准备……第二,必须打乱苏联侵略的战略部署。因为苏联要夺取世界霸权,就得先在世界各地建立空军和海军基地好进行战略部署。我们必须努力打乱它的全球部署计划。”④
 
所谓“苏联侵略的战略部署”,具体而言,主要是指在东南亚,越南倒向了苏联,并正为建立“印度支那联邦”而积极采取军事行动,亲华的红色高棉首当其冲。基辛格说,在中美建交谈判中,“美国辩论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国际法、多边解决、民众的同意——在中国的战略分析中常告阙如,除非是作为达到既定目标的工具。而这个目标,邓小平告诉布热津斯基,就是‘对付北极熊,没有别的’。” ⑤
 
1978年12月16日,中美恢复外交关系,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访美,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对于此中关系,邓小平后来对基辛格有过简单总结:“我(从美国)回来后,马上就打仗了。但我们事先征求了你们的意见。我和卡特总统谈了这个问题,他作了非常正式严肃的回答。”⑥
 
基辛格认为,邓小平此行,采取了与毛泽东相似的策略——“1958年,毛泽东在赫鲁晓夫不愉快的北京之行三周后炮击金门马祖,(给外界)造成莫斯科事先同意北京行动的印象,其实并非如此。……邓小平采取同样的手法,在对越南作战前高调访问美国。”而事实上,“邓小平到达美国后,通知华盛顿中国要出兵越南,但华盛顿并未明确表示支持,美国的作用仅限于分享情报和外交方面的协作。”“这两次,北京都成功地使外界以为它的行动得到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同意,从而吓阻另一个超级大国插手干预。”⑦
 
美国确实没有“明确表示支持”稍后的中越战争,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卡特政府也确曾积极配合中国,使外界误以为中国的行动得到了美国的认同。据布热津斯基披露,当时,国务卿万斯曾主张,当邓小平访美结束时,白宫的官方声明中,除大谈中美关系改善的必要性之外,还应接着再强调美苏合作的重要性,且对勃列日涅夫与卡特稍后的会晤表示期待。但“卡特决定不发表这个声明”——因为如果发表了该声明,无异于等于告诉世人,邓小平此行并没有取得美国的特别支持。⑧
 
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此行,有大策略的成功,也有小细节的尴尬。为使邓小平感觉亲切,美方特意安排了立场亲华的女演员雪莉·麦克莱恩(Shirley MacLaine)在宴席上作陪,后者曾于1973年率“美国妇女代表团”访华,其间还拍摄了一部歌颂中国妇女解放的纪录片。席间,麦克莱恩对邓小平谈起那次访华,说自己“曾访问中国的一个农村,有件事使她很感动。她遇到一位正在田里种西红柿的教授,她问教授,是否觉得在偏远的乡下干这种体力活是种损失,因为这样完全脱离了他在大学里的科研工作。那位教授说,正相反,他非常高兴和贫下中农在一起,从贫下中农那里他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麦克莱恩的“感动”,曾是中国政府对外宣传相当期望达成的效果,但对“文革”结束后复出的邓小平而言,这种“感动”却成了一种尴尬。所以,邓小平“脸上马上变得很严肃地说:‘那位教授在撒谎’。”麦克莱恩闻言大吃一惊,倒是卡特总统“点了点头表示同意”。⑨此外,据卡特总统披露,他还曾在国宴上“利用机会与邓小平就传教士在中国的作用交换了不同意见”。⑩
 
邓小平访美真的“遇刺”了吗?
访美期间,除科技参观等活动外,邓小平的公开谈话始终在不断强调苏联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注释:
①《邓小平访美纪录电影将上映 遇刺情节首公开》,观察者网,2015/05/05。②可参见:英文维基百科“Louis Beam”词条,以及“Louis Beam”的“官方网站” http://www.louisbeam.com/ ③④⑤⑥⑦(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中信出版社,2012,P348-372。⑧黄华:《中美建交和邓小平访美》。⑨《冀朝铸口述回忆录》,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P121-122。⑩(美)傅高义:《邓小平与中国的对外开放:1977-1979年的中美关系》。



评论